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写了一辈子新闻稿的村支书孟繁礼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5-12-30 12:34:16 人气: 标签:企业新闻稿怎么写

  孟繁礼自费订阅多份报刊,图为他正在阅读《农民日报》。

  全国现任村支书有六十多万名,加上陆陆续续离开这个岗位的,真可谓不计其数,但能够一辈子写新闻稿的村支书实在太少了。

  在省霸州市东段乡牛百万村,有这样一位老支书,名叫孟繁礼,从16岁当合作社会计开始学习写稿,到今年已经73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他先后任合作社会计、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村支书51年,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四千多篇。其中大多数是在完成工作后的晚上甚至半夜写成的。

  2007年,孟退休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后有更多时间写稿子了。

  为党报写稿反映情况是我的义务

  11月16日上午,在牛百万村孟繁礼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两鬓斑白、身材清瘦的老支书。

  “我只念过5年小学,能通讯员这条非常幸运,也非常不容易。”这是采访开始后,孟繁礼说的第一句话。

  1956年,孟繁礼刚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牛百万村被县里确定为建立农业高级合作社试点,天津地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牛勇带领工作组驻扎在村半年多(当时牛百万村属于天津地区),筹建高级合作社。“因为村里很缺文化人,老支书让我,推荐我参加了会计培训班。回村后老支书让我一边学习当会计,一边协助工作组工作。当时跟随工作组采访的《日报》记者芮英杰,要我跟他学写新闻稿,是他引导我新闻写作道。”

  “那时我只念了5年书,很多字不认识。芮老师鼓励我,经常带我一起搜集素材,座谈采访,教我写作。”为方便随时查阅生字,孟繁礼特意让哥哥从县里买回字典,边查边写。经过十多次试写,两个月后,孟繁礼写的《植棉模范荣运秀》在《日报》发表,文章用六七百字,生动刻画了村里一位种棉能手的事迹。

  “那天我激动得一宿睡不着觉。从那时候起,我写稿就上了瘾,一天不琢磨稿就浑身难受,就是中间当村主任、村支书最忙的时候也没断过。”孟繁礼略有些腼腆地说。

  从1956年到现在,整整57年,孟繁礼平均每年都有七八十篇稿子被各类采用,是什么支撑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热情?1981年6月6日的《中国农民报》(《农民日报》的前身)上,原副总编辑史洪发表的以提倡端正写稿态度、不断提高报道质量为主题的《发扬正气反对歪风》一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文中这样写道:“霸县牛百万大队孟繁礼同志,自本报创刊(1980年4月6日)以来,写了30篇,却只采用了一件,但他从不泄气,写稿不间断。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呢?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党报写稿反映情况,是一名、一名党报通讯员的义务,就应该做到登与不登照样写。登了为添一分力,不登也算为当了耳目,反映了情况。这些年来,我就是抱着‘不为名、不为利’这个旨,为积极写稿的。”

  让“吃派饭”的好作风回来吧

  在孟繁礼的书柜里,记者看到十几本厚厚的剪报。在这些剪报里,记者发现一张泛黄的特殊字条,这不是一篇,而是1981年4月3日《中国农民报》给孟繁礼寄来的《见报通知单》。在字条的旁边,贴着一篇全文只有96字的小稿子《吃派饭好》:“合作化时期,省、地、县干部下乡吃派饭。干部和咱们农民一个锅里煮饭,一个桌上吃饭,就像一家人一样。可现在,上边来了干部,住大队招待所,吃小灶,很不利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希望恢复‘吃派饭’的好传统。”

  “这是我在《中国农民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记得非常清楚,还收到5毛钱稿费。干部下乡和农民同桌吃派饭,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我觉得这种风气什么时候都值得提倡,就写了这篇小稿。”孟繁礼回忆说。

  只要粗略翻阅一下孟繁礼的剪报就会发现,提倡干部走群众线是其中一个突出主题。在2005年8月16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孟繁礼发表了《让“吃派饭”的好作风回来吧》一文,再次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部下乡吃派饭的情景,同时,文章了当前许多干部下乡流于形式、离群众越来越远的状况,他们来了村里多数是和村干部见见面,“吃在饭店,住在宾馆”,结果“实情摸不着,真话听不到”。因此,他干部“吃派饭”的好作风尽快回来。

  作为一名村干部,孟繁礼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当村干部几十年,他都是吃苦在前,不求回报。2000年,经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改善村里办学条件,盖一座2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孟繁礼顾不上自己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忍着病痛四处跑资金。他说:“村里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孩子们上学的条件不改善,我心里不是滋味。”他东奔西走终于筹集了150万元资金,并工程进度,直到教学楼交付使用。

  村民们说,多年来,孟都是这样,对老百姓的事情,他一向都当做自己的事儿尽心尽力完成。1990年孟繁礼任村支书时,村里没有柏油,房屋绝大多数是土房,基本没有私营经济,年人均收入1100多元;到他卸任时,村里修了7条柏油,房屋绝大多数是砖瓦房或楼房,发展起190多家个体商户和小企业,年人均收入增长到5600多元,村里还建起文化活动中心、小学教学楼等。他在任期间,在霸州近400个村街中,牛百万村4次被评为十佳村党支部、8次被评为文明村街,还3次被评为市优秀村党支部。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