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SK-II高速增长中国日化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资讯动态 乐购宣布将在其自有品牌个护产品中全面弃用塑料微珠:英国知名零售商Tesco(乐购)公司近日宣布,将在其自有品牌的个人护理产品配方中逐步放弃使用塑料微珠。据悉,该公司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此举。且该公司的发言人表示,将同时“鼓励”其它个护产品品牌供应商逐渐放弃使用塑料微珠。 露华浓离开中国近三年重返面临围攻:近日,露华浓集团总裁表示有意回归中国市场。两个月前,露华浓入驻天猫平台的“海外旗舰店”,这被业内认为是品牌正式回归之前的试水。其实,早在1962年,露华浓就进入了中国化妆品市场,但是受困于业绩的持续下滑,在对中国市场彻底死心后,2014年初露华浓毅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并解雇了所有员工。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露华浓再度回归中国,受其他品牌强势冲击,若不改变固有的经营模式很难在中国市场有所发展。 本土日化品牌市场份额首超外资: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企业创新发展之路高层论坛”上,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表示,中国本土日化品牌日益强大,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2016年本土日化品牌总体市场份额首次超过了外资品牌,成为一股强有力的中国力量。此前,在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中提出,中国本土企业总体增速为10%,获得了快消品七成的市场销售额,并贡献了八成以上的市场增量。 市场分析 SK-II高速增长中国日化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近日宝洁发布的财报来看,已经花了几年时间来调整业务线和削减成本的宝洁,终于恢复了增长。周二,宝洁公司发布了2017财年Q1财报,销售额上涨3%。这可能预示着宝洁各项削减成本的“瘦身”计划开始获得回报。 本季度,宝洁旗下的美妆,男性理容,健康,织物和家居护理,婴幼儿、女性和家庭护理5大部门都在上涨。其中,健康业务依旧增长最快,本季度有机增长7%,个人健康护理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值得一说的是,SK-II本季度在中国市场增速达到10%,即便从全球市场来看,它也成为了拉动护肤品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近年来宝洁几度换帅,不断缩减成本,但是仍然止不住颓势,虽然与宝洁的巅峰时期还无法相比,但是相较于不断缩减开支仍然境况不佳的态势来说已经难能可贵。那么宝洁的恢复盈利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市场变化。 1.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健康业务将成为香饽饽 和今年的戛纳广告界新增了大健康奖项一样,在日化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健康新需求。今年来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也日渐完善,对健康类产品的需求随之兴起。今年在宝洁旗下的五大部门中,健康业务仍然保持着最高的增长速度。 其实除了宝洁之外,许多品牌都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大健康市场布局,包括汤臣倍健等一批以健康食品、保健品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都随之获利,加上之前各种有机棉、有机食品等健康产业的兴起,可以预见健康市场将会成为众家必争之地。 2.中产人群迅速扩充,轻奢市场高速增长 在宝洁旗下,SK-II本季度在中国市场增速达到10%,即便从全球市场来看,它也成为了拉动护肤品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如果放在几年前的中国,一瓶爽肤水售价超过1000元的SKII走俏是不可能那么顺利的,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产阶级人群大量增加,而SKII恰巧满足了中高端美妆类产品的需求,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就和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走俏一样,轻奢市场的需求还会跟着中国中产阶级人群的扩充而产生更大的空缺,这样的一片待开发市场也必定成为许多品牌的立足与发展温床。 3.越是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性就越强 为保障创新,在削减开支的总体策略下,宝洁仍然保持着每年2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可以看到宝洁正在关注更多创新,以及(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晨星分析师ErinLash表示,宝洁推出的汰渍洗衣剂新品受到了市场欢迎;它旗下的品牌帮宝适也在扩张产品线,比如针对早产婴儿推出超小尺寸的尿布等,帮助它超过金佰利旗下的好奇,取得了更多市场份额。 可以看出,在传统产业差异性越来越难以彰显的时代,创新成为了品牌的杀手锏,而且越是传统的行业越需要创新的能力以及预算。 家政业亟须补法律短板 资讯动态 福州出台新政扶持新三板家政企业最高补助60万元:家政服务企业获得全国或全省性荣誉,将获得福州市政府奖励。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品牌。对在“新三板”或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家庭服务企业,在挂牌当年给予不超过60万元的补助。 西宁打造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从西宁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西宁市围绕“9064”养老服务格局,提升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标准,助推社会组织参与程度,拓展养老服务功能,扩大服务人群,全力打造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 养老金入市进入实操阶段:12月6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宣布,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评出21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养老金入市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市场分析 家政业亟须补法律短板 近日,上海两岁女童疑被保姆虐待致死事件刺痛人心。居住在上海的肖女士把女儿托管给保姆一家20天后,再也没能看到孩子的笑脸,遍体鳞伤的女儿永远闭上了眼睛。涉事保姆高某和丈夫刘某因涉嫌虐童,被刑事拘留。家政行业特别是保姆市场的乱象,再度引发舆论关注。 规模激增、规范缺位,是我国家政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据报道,目前以家政业为主的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万人。然而,法治建设滞后已成为家政业的一大短板。虽然一些地方已开展针对家政业的立法工作,但全国性的法律仍未出台。 孩子和老人的护理本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现实中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和准入约束。有关方面对五省一市的调查显示,家政服务人员90%为进城务工妇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17%的人“从未参加过培训”,63%的被调查者“只接受过一次培训”,受调查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不足10%。 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家政业纠纷频发,甚至酿成悲剧。2014年发生在广东的“毒”保姆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保姆何天带自称为了提早拿到工资而杀害了70岁的雇主。据公安机关侦查,此前何天带涉嫌利用做保姆的便利杀害另外9位老人,其中两起未遂。 保姆致人死亡虽属极端事件,但其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不可忽视。当前,找个合适的保姆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一些雇主不仅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害怕孩子或老人遭受虐待。重压之下,个别雇主无奈在家里悄悄装上摄像头,监视保姆的举动。原本的信任之托几乎演变成“谍战”。 保姆虐待孩子或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一个个家庭带来情感伤害和痛苦,还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撕裂,进而上升为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家政行业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和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家政行业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市场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完善。无论是着眼当下,还是放眼未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家政立法工作都要提速,要通过立法明确家政企业、雇主、家政服务人员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相关立法工作应抬升家政企业和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提高其违法成本,尝试建立“黑名单”制度,让违法企业和人员无处遁形,严重者则终身禁入家政业。同时,也要让守法企业和人员的权益依法得到保障,让有一技之长和敬业之心的从业者更加有市场。 大数据下到家餐饮发展分析 资讯动态 济南餐饮业价格新规下月施行:12月1日,济南市物价局正式公布了《济南市餐饮业价格行为规范》涉及鲜活商品、团购套餐、二次加工、价格促销等多项明码标价问题。今后,餐饮经营者虚假标价、偷工减料、乱收费用等行为将被严格监管。据市物价局相关人士表示,这是济南市出台的首个餐饮行业价格行为规范,该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餐饮业优势进一步形成:云南生物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得天独厚,为云南餐饮业的崛起提供了多样化的食材选择和发展空间。作为带着浓郁旅游标签的地区,云南餐饮业优势正在进一步形成。预计到2018年,云南省餐饮业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 扬州餐饮品牌明年大举扩张新开逾300家店:近日,有调查数据显示,“2017餐饮老板信心指数”为129.1,属于适度乐观范畴。据了解到,2017年,冶春、多伦多、东园小馆、虹料理、天兴斋、狮子楼、吴记粥铺等扬城本土餐饮品牌计划新开门店超300家,新店选址集中于江浙沪地区。 价格数据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国餐饮收入 时间 餐饮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 2015年10月 2015年11月 2015年12月 2016年3月 2016年4月 2016年5月 2016年6月 2016年7月 2016年8月 2016年9月 2016年10月 市场分析 大数据下到家餐饮发展分析 在25日下午的中国餐饮+供应链金融的主题论坛上,饿了么副总裁黄念以《大数据下到家餐饮发展分析》为题与大家做了分享,以下为分享内容:今天分享主要是关于到家的餐饮是什么样的现状,虽然我来自于饿了么,但是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家餐饮行业的情况,餐饮企业应不应该做外卖,我会回答餐饮人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到家消费有7000亿的市场 首先,我们看到餐饮行业到2016年是3.4万亿的市场规模,有一个不争之事实是:餐饮到店的业务是下滑的,但是餐饮到家服务的占比是上升的。我们看到到家业务的占比是在高速成长,据初步预估,至少有7000亿的市场。 目前互联网的人口大概是6到7亿的规模,而且在迅速增长,餐饮到家用户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充分释放,也就是说这么巨大的互联网的人口,这么多移动互联网用户正在成为餐饮企业的客户,这件事情已经在发生,尤其是外卖这个领域,但是它的空间还无限巨大。在外卖领域,人口红利还未充分释放。 尤其是年轻人,如果大家注意到,00后出生的人,现在也是十六七岁了,他们随着移动互联网一块长大,与生俱来,他们消费的习惯如同饿了么的使命:“美好生活,触手可得”,用手机操作一下就可以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当然第一是他想吃到的东西。 现在移动互联网人群有什么样的特点,首先当中很多人都是吃货,应该说他们还是比较懒的,他们是不想做饭的,换句话说,吃饭这件事情永远是刚需,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去餐厅吃饭,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不至于每天每顿都到餐厅吃饭。 除了到餐厅吃饭以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在家里做饭,我们看到90后95后甚至于00后的人群,像过去60后70后80后在家做饭的现象越来越少,总的来讲,消费的趋势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尤其是我们餐饮人,不能无视这样的变化、这么巨大的人群和用户,应把他们变成我们的顾客,不能与趋势相逆! 除了懒还喜欢互动,吃了以后还要评论,特别讲究性价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愿意为品质买单,不像过去上一辈人喜欢便宜,只要是好东西年轻人是愿意买单的,以外卖为例,过去点一个外卖基本是对付一顿,现在不是这样,不仅要吃外卖,而且要吃非常有品质的东西。 线上餐饮呈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这是O2O发展比较活跃的前20个城市,有的二三线城市也相当活跃。我在饿了么主要负责KA大客户,主要是国际品牌和全国连锁,我们看到大客户的品牌它是高速增长的趋势,和传统餐饮不一样,不是以年计在增长,而是以月计在增长。像我这里的品牌,基本上是每个月复合增长率到46%,大家知道如果复合增长率在30%的话,三个月就翻一番。 同时正餐的增长高于快餐的增长,大家都是业内人士,怎么定义正餐和快餐是非常清楚的。我们还发现全时段的增长是非常迅猛,比如下午茶和夜宵增长非常迅猛,我本人也是来自于餐饮业,原来在味千集团工作,我们曾多次探讨如何做下午茶,但其实在线下做下午茶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换句话说,让很多客人到餐厅里吃下午茶这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很忙,很难用正在上班的时间专门到餐厅里去吃下午茶,但是在线上这件事情变得非常的常见。你在办公室,在家里也好,下午三四点钟点一个下午茶的很常见,这个增长态势非常迅猛。 外卖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边际利润 很多企业家有一个疑问,一些餐饮业界人士和我交流,他们的印象当中,认为外卖这件事情,在线上的售卖都是很便宜的。我们看到并不是这样的,其实线上的客单价甚至会高过线下的客单价。换句话说,线上售卖的价格不仅不低于线下,甚至高过线下,这是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各种营销方法,可以让它实现比较合理的价格。比如小南国、眉州东坡、丰收日这些比较高档的餐厅,都在线上卖出非常好的产品和价格。 我们看到各种业态,不管是快餐、正餐,火锅、西餐、休闲餐,各种业态已经在外卖平台上非常丰富。所有的企业家,所有的餐饮业人士都非常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各自都有自己的诀窍,如何保证品质,如何让口感更好,而且讲究出餐以后短时间内必须食用,如何保证它的温度,大家对品质追求非常高。 很多人有疑问,如果以外卖的方式送到家里是不是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第一,我们有很多去保证品质的方法;第二,当场景不同的时候,它对品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像我自己点了避风塘的餐品,送到我办公室只有15分钟吃饭时间,我点了想吃的优质品牌产品,品尝时与在餐厅里对产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场景变化以后,不能说品质完全没有受影响,但是要求是有差别的,在这点上餐饮人不必有太大的顾虑。 从食材成本到租金,到各种的费用,如果做了外卖以后,这些费用都是保持不变的,在外卖这块的收入就是极大的提升了边际的利润,换句话说,基本上收益部分就是利润部分。 外卖是不可错过的机遇 可能每个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比如90年代末,2000年初,出现了类似麦当劳、肯德基、味千拉面这样的企业,他们抓住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会,人口红利极大的释放,这些品牌有一点洋快餐的概念,所以高速增长,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 在我看来,到家服务或者说外卖,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值得餐饮人把握。如前所述,我们确实看到增长是相当迅猛的,刚才大家也看到了,我说到了KA品牌,不论是国际品牌、全国连锁、上市公司以及各种业态的餐饮企业都在平台上面,像金百万、老娘舅等外卖做得很好的企业,包括北京宴都在饿了么平台上。像大董这样的米其林餐厅等等都在我们平台上。 点外卖已经是一种消费习惯,一种趋势。我们现在有九千多万甚至上亿的用户,有那么多的用户,如果餐饮人完全无视这么多用户,不把他们变成餐厅客户的话,我觉得是非常可惜的,现在不晚,从现在开始也是一定有用的。 一个月前我们在北京大学创业营的活动上,北大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到,只有观念改变,才可能有新的思路。这样一种变化其实对很多很多人来说,尤其是我们传统的餐饮企业家,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变,其实是很可惜的。我们一再说众多餐饮品牌在饿了么平台上的增长是非常迅猛的,没有人可以无视这个增长。既然我们到店的业务是在下滑的,我们为什么不用到家的增长去应对这样的变化。 饿了么将为餐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线下的餐饮企业很擅长各种经营管理,具有匠心精神,不管是产品的研发还是供应链的管理,还是营销的方式,还是新品牌的建立,还是各种餐饮环境的改善,讲究体验等,我们把这样的变革称之为经营性的变化。如果餐饮企业现在不是在餐厅售卖产品,顾客不是到餐厅消费,去体验,而是搬到线上去售卖产品,我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以增长应对变化是硬道理。 我们现在试图为餐饮企业提供全案的解决方案,包括外卖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以及品牌的运营,用户的运营等等方面,我们希望有一整套的解决方式提供给大家,有助于大家去做这件事情,而且大家一起把它做好。 水泥制造业:周期品看水泥,确定性及高弹性 资讯动态 贵州新型建筑建材业到2020年将超2200亿: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转型发展五大新兴产业之一,是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等融合发展的产业。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600亿元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5%以上。基本建立健全与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 受益于水泥涨价上峰水泥大涨:11月份水泥行业已经进入了淡季,但今年的淡季却销售旺盛,淡季不淡,华东长三角水泥市场价格继续保持上扬态势。一方面是受需求带动。另一方面,导致水泥价格上涨的原因还包括煤炭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涨。上峰水泥公司目前拥有水泥年产能900万吨,在中亚地区在建与规划水泥产能已达360万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快速而坚定。 西藏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1.7%:获悉,今年1-10月,西藏自治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6.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比1-9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平均高出6.2个百分点。1-10月份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其中水泥产量550.6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7%。 价格数据 12月7日主要市场螺纹钢最新价格 日期 地区 市场 产品名称 材质 规格 价格 生产厂家 华北 北京 螺纹钢 φ18-22 河北钢铁 华东 上海 螺纹钢 φ20-22 日照 华南 广州 螺纹钢 φ16-25 韶钢 华北 天津 螺纹钢 φ16 河北钢铁 西北 西安 螺纹钢 φ16-25 酒钢 西南 成都 螺纹钢 φ16 威钢 东北 沈阳 螺纹钢 φ16-25 通钢 市场分析 水泥制造业:周期品看水泥,确定性及高弹性 维持水泥行业“增持”评级。我们对2017年水泥行业持乐观态度,我们维持水泥行业“增持”评级,推荐:行业龙头海螺水泥(600585);高弹性的华北京津冀龙头:冀东水泥(000401);长江经济带“霸主”:华新水泥(600801)、万年青(000789);粤东龙头:塔牌集团(002233);西北:祁连山(600720);、东北振兴之“东北虎”:亚泰集团(600881)。 高度市场化行业的涨价值得格外重视,水泥股再现业绩弹性。我们观察到四季度东部水泥价格经历了三轮价格上涨且明显超越旺季季节效应;我们认为水泥行业具备高度市场化的特征(国有占比低且无有力的政策调控),且水泥具备不可长期库存、无金融属性的特征,价格上涨反映行业边际供需临界点或再临,无历史包袱的负债结构令盈利释放快且可持续性或好;且与历史所不同的是,当下水泥企业的资本开支均有了明显的下行,龙头水泥企业有望逐步提高分红比例,成为“现金牛”。 供给侧新常态:我们观察到环保压力的逐步增大,不断提升环保标准(包括氮氧化物排放及粉刺排放标准)及加大严查力度(24小时在线监控)都将加快行业内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供给环境将进一步优化。而龙头企业间随着冀东金隅(352.5元/吨,0%)、中建材中材合并快于预期及龙头海螺战略方向“利润优先”的改变,预示着水泥行业逐步从竞价走向竞合,供给与需求有望维持平衡状态。 开春紧张局面或再现:开春紧张局面或再现:今冬季华北环保限产力度空前,或令春节期间价格稳,清空库存并创造开春供应紧局面,且冬季环保停产有望扩散华东中南;并且我们对2017年需求不悲观,预计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发力;考虑到此次地产调控集中在部分一二线城市,而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额占总投资额比重为约55-60%,所以实际此轮限购影响房地产投资总量有限。我们房地产团队估算,2017年中房地产库存可能降至低位,又将拉动新一轮补库存的需求。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宏观经济环境下行。 中国钢铁业已到了“去规模化”时期 资讯动态 国内钢价创年内新高春节前不具备深跌条件:受打击地条钢、去产能以及环保限产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经济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触底反弹、人民币连续贬值等因素,上周国内钢材价格在高位剧烈波动中大幅上涨,除少数品种外,价格全面创本年度新高。期货市场则由于资金紧张出现了冲高回落。虽然连续冲高后的价格面临着一定的下跌风险,但整体暂不具备大幅深跌的条件,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较大幅度的波动。 河北钢坯价格同比涨逾8成:进入12月份以来,河北钢铁价格再创近两年来历史新高。数据显示,12月5日,河北地区钢坯价格每吨2780元,创下两年零三个月以来的新高,比去年同期上涨85%以上。另外,同期三级螺纹、热卷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两种商品12月5日的价格分别为3030元和355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70%和100%。 现货市场强势归来暖透12月:在限产风波、期货市场矿螺强势反弹以及钢坯回涨带动下,钢材现货市场信心回升,重拾上涨态势。环保停产以及去产能关停影响仍然较大,期钢、钢坯再次上涨对现货市场起到较大支撑作用,钢厂出厂价普遍调涨。不过,焦煤、焦炭价格也出现松动迹象,钢铁原料走势分化,钢材出口面临进一步回落压力,钢价高价位成交转差,淡季需求回落也是不争事实。因此,钢价继续上涨动力减弱,短期有望维持稳中偏强态势,部分品种在局部市场仍有50-150元上涨举动。 价格数据 12月7日国内主要市场热轧卷板价格概览 日期 地区 市场 产品名称 材质 规格 价格 生产厂家 华东 上海 热轧卷板 唐钢/沙钢/本钢/鞍钢 华南 乐从 热轧卷板 唐钢/本钢 华北 天津 热轧卷板 唐钢/包钢/邯钢 华中 武汉 热轧卷板 包钢/沙钢/涟钢 西北 西安 热轧卷板 酒钢/包钢/八钢 西南 成都 热轧卷板 涟钢/包钢 东北 沈阳 热轧卷板 鞍钢 汇总: 市场分析 中国钢铁业已到了“去规模化”时期 2014年、2015年,是钢铁行业最困难的两年,也是河钢历史上品种结构提升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两年。两年中,河钢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钢比例从29%提升到41%。 今年1月~10月份,在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2016年度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任务、粗钢产量同比降低6%的情况下,河钢品种钢比例和高端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分别同比提升14%和126%,预计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海洋用钢等高端产品全年销量达到1172万吨。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等措施,河钢吨钢综合售价提高156元,营业收入提高13%,利润增长21%。 一面是市场的持续低迷,另一面是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迅速提升;一面是产能规模的主动压减,另一面是效益空间的强力释放。值此国家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钢铁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判断并把握好钢铁行业发展新方位?怎样深刻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发展带来的重大契机?如何处理去产能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一看似矛盾的关系?日前,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结合近几年来企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给出了河钢对产业发展的形势判断及路径建议。 把握钢铁行业发展新方位 “首先,我们要从尊重历史、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尊重社会消费结构的角度来正确看待钢铁行业现状。”于勇说,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分历史阶段的,一个行业的发展高度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辅相承的,不能超越社会的消费结构去讲产业产品结构。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去30年里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的强劲需求拉动所形成的。 于勇分析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材,这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钢铁企业只要快速扩张产能规模,就能迅速获取市场红利,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其间,巨大的利润和财富积累,让中国钢铁产业有条件实现自身大发展,也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国。在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钢铁工业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卓越贡献。 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去产能作为国家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市场的要求,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于勇说。 于勇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空前发达,让企业、客户之间所有的关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钢铁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原来追求“量大面广”的同质化产品,转到了现今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主的发展阶段,钢铁企业的盈利模式、品种结构必须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变化。 综合钢铁去产能、钢铁需求形势以及需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于勇认为,中国钢铁产业已经到了“去规模化”的时期。唯有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去规模化”打开发展新空间 于勇认为,钢铁行业“去规模化”发展,为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的钢铁工业将不再以规模大小衡量企业价值和竞争力,而是追求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定制化制造”满足“个性化需求”。于勇说,追求规模效益的单一发展路径已经走到了尽头,其表现之一就是产能过剩,全行业亏损。而压减产能不但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且是为了更优地发展。产能压减为企业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去规模化”给中国钢铁工业释放装备能力提供了巨大空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产线上。过去30年中国钢铁业完成了规模化、装备的大型化和工艺的现代化,我国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河钢为例,河钢已经汇集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产线和工艺配置,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河钢与世界一流企业在装备上的差距逐步缩小,有些装备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在盈利能力上还差距较大,这直接反映出我们在装备潜能和产线效能发挥上的差距。”于勇指出,“去规模化”时期的到来,让中国钢企可以把更多的精力从“增量”向“提质”转移,将企业最优良的资源配置到产线上来,从而让企业装备技术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去规模化”正在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效益增长空间。“如果说我们原来的发展是在一条羊肠小道上,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平坦的高速公路,能够让企业发展前景更广,路径更优。”于勇说,“过去二三十年,我们更多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增量上,发展路径比较单一。在‘去规模化’的道路上,我们要抓住在国家宏观经济的深度调整和转型期间涌现出来的新的投资领域和发展的新业态,特别是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加大力度介入新能源、新产业、互联网经济以及绿色生态发展项目等等,通过提升国有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加大多元化发展力度,加快海外布局,加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比‘规模化’本身潜力更大、空间更广。” ——“去规模化”能够极大地激发企业人、装备、管理等资源能力,是一种全要素总动员,对企业资源重新配置、流程管理、产线管理是一种极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把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改革以及管理能力进行总动员和总释放。” 于勇介绍说,在钢铁庞大的流程中,钢铁产品本身只是一个末端价值链,生产流程各道工序、各个中间环节都是创效链。当末端价值链不能支撑整个价值体系的时候,供应链、工序链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应该承担起创效责任,要以市场化、平台化为支撑,集中企业所有创效资源打造全流程的价值链。 ——“去规模化”需要从内部打造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于勇以河钢实践为例介绍说,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去年四季度,河钢借鉴西门子的管理经验,组建了客户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大客户经理制,用客户结构的高端化倒逼产线技术进步,拉动产品升级;今年8月份,开启了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这是为了解决产线与市场脱节问题,对层级式、行政化、金字塔式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的一种颠覆性变革。核心是通过对各类要素的重新配置,实现“去中间层”和“去行政化”,挖掘一个流程最短、资源配置最优、路径选择最合理的制度设计。通过实施两大举措,河钢营造出了全员关注市场、关注用户的氛围,以客户结构的调整直接带动了产品结构的优化。 世界先进钢企“大公司管理、小微化经营”可为中国钢铁“去规模化”提供借鉴 “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做法,这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于勇介绍说,历经20世纪全球钢铁业3次联合重组浪潮,钢铁企业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一是成为品种多元的大型集团,如安赛乐米塔尔、美国钢铁公司、新日铁住金等;二是成为结构单一的专业公司,如瑞典SSAB、美国纽柯钢铁公司等。为克服企业规模扩张后带来的“大企业病”,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围绕市场细化和产品细分进行内部业务资源优化重组,通过业务整合,使以产线为中心、产线直面市场的业务线条更加清晰化,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 “那些在全球备受瞩目的世界性钢铁企业,尽管有庞大的集团体量,但具体到每一个单体生产基地,极少有上千万吨规模,而且多数都是相对独立的、以满足特定区域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公司。这些企业,一般体量适度,产品方向明确,客户群相对固定,直接面对客户的就是产线。”于勇说,世界先进钢铁企业“大公司管理、小微化经营”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采纳。 “去规模化”的种种考验是中国钢铁产业必须经受的“阵痛” 中国钢铁产业“去规模化”,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品种质量为主,是对钢铁行业延续数十年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一种彻底颠覆。任何改革,都将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钢铁产业“去规模化”也必将为大多数已经习惯于传统经营方式的钢企带来改革的“阵痛”。比如,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些企业习惯于依靠产量的增加“摊薄”成本费用,但在“去规模化”的新形势下,此种方式将无以为继;同时,由于“去规模化”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生产组织格局,企业不得不面对部分员工重新安置的新课题……所有这些,都将不同程度地为企业带来“去规模化”的考验。 “有些改变是需要外部动力的,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传统路径已经行不通,企业亟须寻求一种全新发展路径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倒逼机制’来得更加有效。‘去规模化’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倒逼企业颠覆传统思维模式与生产组织方式,在求新、求变、求突破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于勇深有感触地说,“改革面前的‘阵痛’,不过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成长之痛。是一种凤凰浴火的涅槃之痛,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用改革的办法对待它,就一定能够找到顺利化解‘阵痛’的良方。跨过这一‘关’,中国钢铁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河钢近两年发展实践为“去规模化”增强信心 “主动压减产能不仅是河钢作为中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国有骨干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工作要求的责任担当;也是河钢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全面提升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于勇说,产能的适度压减,不仅不会影响河钢的竞争力,反而会让河钢在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企业竞争力方面获得大幅提升。 于勇介绍说,河钢把压减产能作为加快实现产品和用户结构升级的重大机遇,逐步退出普通产品的“低端循环”和同质化“价格战”,实现“产能压减、效益提升”的目标。目前河钢正在推进两大核心工作:一是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以管理体制创新为抓手的企业活力激发和效率提升。河钢将围绕两大核心,通过用户结构的高端化引领产品结构升级,持续推进“以产线为基本市场单元”的体制创新,到“十三五”末,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品种钢比例由41%提高到70%以上,高端与战略产品比例由13%提高到54%以上。 在做精钢铁主业的同时,河钢按照“纵向更深、横向更宽”的发展理念,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线,围绕产业链衍生资源的深度加工与利用,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等非钢产业,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跟随者向新产业、新业态领先者的转变。 放眼全球,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产业发展平台。河钢继去年控股全球最大的钢铁营销服务网络——德高公司之后,今年收购了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十三五”期间,河钢将抓住国际钢铁及相关产业重组的“窗口期”和我国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期,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快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构建基于“全球营销服务平台”“全球钢铁制造平台”“全球技术研发平台”的竞争优势。 到“十三五”末,河钢营业收入将达到5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前100位,建成与全球一流钢铁企业比肩、受社会普遍尊重、最具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更多行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微信菜单“橙e有料。 设置首页-搜狗输入法-支付中心-搜狐招聘-广告服务-客服中心-联系方式-保护隐私权-AboutSOHU-公司介绍-网站地图-全部新闻-全部博文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