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马上要出第二版了。该书继荣膺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后,又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科普类)。 “这是林业界一部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原创科普作品。”中国林业出版社副总编辑邵权熙编审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以伯伯的口吻向主人公小金果讲述了许多有关银杏的故事。在选题立意上该作品力求摆脱纯粹的面孔,精选以银杏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知识点,采用儿歌、漫画、摄影、诗词、音频、视频、动画等表现或创作手法,详细介绍了银杏的起源与演化、生物学特性、基因库、栽培、景观、旅游、文化艺术、综合开发利用等内容。由于融汇了全新的科普阅读和创作方式,该作品问世之后受到广大读者和科普专家的普遍好评。 据了解,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的“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项目,是由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福亮领衔完成的。该创作团队涉及多个学科,是林学专家与科普、漫画、文学专家以及动画、视频和音频效果设计师等精诚合作的结晶。20多年来,曹福亮带领的课题组以银杏为研究特色,先后取得了一批创新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3项,省部级6项,先后出版了《中国银杏》《中国银杏志》《银杏》《银杏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等专著,并多次获得励,这为银杏科普作品的创作、银杏科学知识的普及奠定了的基础。特别是项目组在银杏基因库、良种选育、培育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和银杏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科研,为该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作品更好地体现了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曹福亮长期从事银杏研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完成一本有关银杏知识的少儿科普读物,是他早已想做的事。因为,银杏是我国特有的“活化石”树种属孑遗裸子植物,因与恐龙同时代,叶子秋天时呈现美丽的金,被誉为“金色的活化石”,可谓是集科研、经济、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于一身。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完全、准确地了解银杏,而市面上众多植物志和银杏图书所介绍的银杏也仅仅局限在文字描写或只是配以少量的图片,专业性太强,内容不完整、系统性不够、创作手法陈旧、表现形式单一,这使得银杏知识的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007年的一天,曹福亮与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聊起此事,大家都觉得银杏科普值得做,并且认为有很多的趣味点可以写。然而,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曹福亮和身边的老师都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虽然是这些领域的行家里手,但对于少儿科普读物的创作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好在有出版过《中国银杏》等专著的基础,又悉心向相关的专家请教,还认真地阅读、参考了一些少儿科普读物, 大家心里渐渐地就不那么犯憷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热爱银杏、热爱孩子的心。 “编写和绘图工作是在炎热的暑假里进行的。”创作团队主要、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祝遵凌说,创作之初,大家统一了认识:少儿科普读物不应该是板起面孔告诉孩子们一个个科学知识,而应该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写作要从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入手,采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多用比喻、想象等手法,尽量设置有趣情景,回避专业术语。阐述知识要通俗易懂,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 一本成功的少儿科普读物,同时也应起到对进行科育的效果。由此,《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打破了少儿科普类读物延续的化编写模式的传统,在设法去除孩子们阅读障碍的同时,重视“原始创新”,采用儿歌、故事、照片、漫画多种元素的结合以及漫画的形式,将文字表述同新鲜活泼、幽默风趣的画面巧妙组合,形成了一个个涵盖知识点的生动故事,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与信心。 难能可贵的是,《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作品的示范,还带动了《植物“活化石”中国银杏》《探索银杏的健康奥秘》《银杏丰产栽培实用技术》等10余部后续科普作品创作。曹福亮表示,他很有信心带领团队,把“听伯伯讲故事”系列做下去,而且一定会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