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数以千计的通讯员队伍中,只有一名通讯员与众不同。他来编辑部谈稿,需要通过笔写在纸上……”这是沈阳日报通联部记者王英采访我后写在文章开头的话。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聋人当通讯员固然有困难,缘分测试小游戏主要是失聪带来的不便,但只要有锲而不舍的钻劲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视机还不普及,多少人不明原理,不会装修。但聋人曲延滨等四灵手巧,自学电工知识,自己装配成功了电子管电视机,这件发生在沈阳市电线厂的事,无从知晓,我把它写成新闻稿,刊登在1982年3月4日的《沈阳日报》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党报上发表。 我从“豆腐块”“萝卜条”短消息写起,逐步涉及其他栏目。在“人物小传”栏写过《哑人女“状元”》;在“人物志”里刊载过《洒在“振兴章”上的汗水》;在“新风赞”写过《聋哑孤儿的婚礼》《盲人婚礼上的“家庭代表”》;在“今日沈阳”报道了《盲聋人登台,歌舞抒》的新闻;在《沈阳晚报》上发表了《盲人腾空飞哑姑夺金牌》,描述沈阳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还给“群言堂”“山外清风”等栏目。体裁上有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等,把新时期残疾人的面貌、雄心壮志、闪光事迹反映给党报,把党和对残疾人的温暖关怀传送给千家万户。 作为党报通讯员是光荣的,不但要有敏锐的新闻性,还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有一年,我听到省伤残人代表队从合肥参加全国运动会归来的消息,他们第二天6点20分抵沈,我事先做好了采访准备。不巧,这天一清早大雨滂沱,去不去南站(现沈阳站)呢?若不去就错过采写这条伤残人参加全国比赛的新闻,岂不失职!我穿上雨衣,骑车向南站进发。雨大风急,到南站迟了几分钟,代表队已去辽宁体育馆。我又马不停蹄地追赶,膝下的裤子、鞋袜都湿透了。到达时庆功会已经开始,我找到领队和手语翻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好稿子。此时,由雨转雪,北风劲吹,由南向北行驶尤其。未吃早饭,早已饥肠辘辘,当我把送到时,编辑们已在吃中午饭了。 风来雨去,起早睡晚,对于搞报道的人来说是常事。日本札幌聋人旅行团抵沈访问,我作为市聋人协会接待团,白天陪客人在市区参观,晚上把客人送回凤凰饭店,已8点多。别人都回家了,而我直奔沈阳日,在收发室写好送到总编室值班编辑手中。 1984年,我参加了“中华新闻函授学院”学习,全国有近万名,两年结业后我有幸被评为“优秀”,受到学院领导和新闻局局长钟沛璋,他为我题词——“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掌握本领”。 新闻专业的学习使我如虎添翼,在中央和地方14家、上先后发表400多篇新闻和文学作品。我采访过中国女排名将陈招娣,采访过人民、聋人运动员、聋人工艺美术师,刊发过中国聋哑人协会来沈阳视察、日本客人来电线年,我连续三年被沈阳日评为“优秀通讯员”。 最使我难忘的是参加“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报道,我随辽宁残疾人代表团赴后,大会组委会发给我一个记者证。我戴着记者证在大会现场,采访到第一手新闻素材。7天的运动会,我发了5篇给《沈阳晚报》。 2005年5月,《人民文学》与中国残联举办“爱与和平”征文,我的报告文学获优秀,被《人民文学》结集出版。 2014年3月,《沈阳晚报》举办“清明思亲”征文,我的散文《父亲的心病》获一等,告慰了远在天堂的父亲。 《沈阳日报》是我步入写作的摇篮,通讯员证是1984年4月发的,30多年来,我与沈报人有太多的故事。有一次,我到送,然后去部看望王少红编辑,当他知道我无生活来源时,马上掏出百元大钞塞进我口袋里,我眼睛湿润了。兄弟般的情谊,让我终生难忘。 沈报人不仅在生活上资助我,在文学的道上也热情提携。我58岁那年,当时的副刊部主任初国卿亲自写推荐信,我加入了作家协会。我的心底如惊涛拍岸,翻腾着巨浪。多年的艰苦跋涉,终于进入了文学的,成为沈阳市第一个聋人作家,圆了少年时代的作家梦。 喜欢写作的人都爱书藏书,我也一样。其中有从《沈阳日报》连载剪下的69册“书”,丰富了我的书库。如《霜重色愈浓》《大地震》《蒙哥马利在中国》《红墙内外》等。 剪报,是恒心与毅力的考量,短的个把月,长的三四个月才装订好,按尺寸剪裁整齐,把它们排列在书架上,接受我的检阅,这是一种心灵的按摩,享受爱书的快乐。我对《沈阳日报》的另一种独特偏爱,就是收藏她的报头字。从创刊号《工人报》陶铸题字,到黄欧东、林枫、、的题字,还有鲁迅的选拼字,都收集在册。更有《沈阳今报》的“今”字创国内报头大字之最,收藏市场一字难求,成了珍稀品。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